工信动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促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9月2日,正值中国工业报社成立44周年的重要日子,由中国工业报社组织召开的“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专题研讨会”活动在京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与‘新’同行,向‘质’而生,促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与会领导、专家、企业贵宾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通过深入交流和讨论,开拓新思路,寻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共同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图为“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专题研讨会”活动现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出席会议并致辞。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富荣,清华大学工程管理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海尔集团首席品牌官王梅艳,蒙牛集团副总裁魏薇,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行政官王铁夫作主题发言。《中国小城镇》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战略部总经济师通振远,江淮汽车副总经理王德龙,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矿机大客户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鲁明等60余位领导嘉宾到场参加活动。中国工业报社副总编辑、全媒体中心主任汪静作中国工业报社“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活动及研报实践汇报。会议由中国工业报社总编室主任闻育旻主持。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图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李毅中在作《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跃升带动产业变革》主旨发言时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持续提高生产装备、器具等劳动资料的水准,尽力提升劳动对象的种类、品质和效能。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使生产力三要素融合适配,形成新生产组合。
“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效低耗、精准安全实体形态的执行机具,更要重视互联网、工业软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等非实体形态的智能工具,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李毅中强调。
李毅中认为,“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要全面把握、加强重点环节。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要多维度推进自主创新;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要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两类技术都是发展动力,都有各自的前沿技术。交互融合、变革发展、加速倍增、互不替代、并行不悖。数字化转型着力点要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部位。”
此外,李毅中强调,科技金融带动成果转化,需做好金融、财政等各方支持。发挥好各类基金和专项信贷的支撑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注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图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
国务院国资委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义豪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产业创新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产业‘含金量’,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张义豪介绍,今年以来,国资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更大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更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国货潮品和新质生产力标杆。
智能化赋能融合创新,持续做大做强主流宣传阵地
“如何践行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需要媒体发挥全面研究、深入发现、标杆探访和实干创新的力量。”徐金宝表示,紧跟中央精神,中国工业报社、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理事会、中工智库、《中国机械》杂志社四方联合,从今年3月起,正式发起“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行动与倡议,自启动以来,本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中国工业报社已经收到企业的报名调研及案例考查需求超过50家。
图为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
据介绍,近5个月,中国工业报社深入重庆、江苏、山东、河北等重要经济省份考察、探访、调研、报道,涉及地方、园区及企业数十家。这些卓有成效的调研活动,不仅得到了当地工信部门、园区及企业领导的积极响应和全力配合,还为中国工业报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信息和实战资料。徐金宝透露,在今年年底前,中国工业报社会将这些丰富的、有价值的调研报道内容集结成《2024年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与实践研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张义豪希望,中国工业报社能快速抢占数字化发展风口,积极打造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始终坚定主流价值引领;要进一步巩固建强工业行业宣传阵地;要坚持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在人机互动、人机协同的创新环境下,积极探索全媒体生产的新流程、新模式和新机制,以智能化赋能融合创新,聚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做强做大主流宣传阵地,提高中国工业报社在国际国内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多方协同构建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的引领与扶持,需要科研机构的智慧与探索,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与协作,更离不开企业的创新与实践。
图为清华大学工程管理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
“企业可以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思考如何进行主动创新。”蔡临宁强调,可以把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新技术,把市场分为传统市场和新市场。将技术和市场进行组合,就会出现传统技术在传统市场中应用的渐进式创新,因此,不仅要去思考产品、流程上的创新,还要去思考怎样通过范式创新和定位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
图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
“科技成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难以预测等特点,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仅是提供相应平台,但未深入科创企业后续成长过程,导致整体孵化存活率不高。”陈锦表示,针对这些问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追求商业成功为核心目标,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逻辑,实现技术研发投入到经济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
图为海尔集团首席品牌官王梅艳。
作为“灯塔工厂”的典范,海尔集团在践行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王梅艳表示,海尔通过“三权下放”,激发员工积极性,将员工价值(“人”)与其创造的用户价值(“单”)合一,极大提升了海尔内部自组织创业积极性,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也链接了90万家企业、赋能15个行业和16万家企业。
图为蒙牛集团副总裁魏薇。
蒙牛集团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站在“国之大者”高度,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以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绿色发展为方向,坚定引领中国乳业的新质未来。魏薇表示,蒙牛在宁夏银川建成投产了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超级智能工厂,运行一年多以来,实现了全产业链、全设备链、全系统链的“三个彻底打通”,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打造了全球乳业生产最高年度人效比。
图为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行政官王铁夫。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为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企业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王铁夫表示,多年来,沈鼓不断引领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承担并完成流体机械新型节能与系统智能调控技术等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数千套大型压缩机能耗降低5%-8%,通过节能每年可减少碳排放数千万吨。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以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会上,中国工业报社与甘肃省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图为中国工业报社与甘肃省科学院交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本并合影。
双方商定,在科技创新推广方面,共同策划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专家访谈、热点剖析、科普讲座、发布《白皮书》等;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双方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双方共同推进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双方将共同举办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双方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图为“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标杆专题研讨会”开放式研讨环节现场。
最后,在开放式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产学研用协同、数智化与新质生产力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甘肃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富荣,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小龙,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岳淼,易智时代常务副总经理、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红梅,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国明等分享前沿理论技术,共享创新实战经验,探讨产业变革解决方案和未来趋势,积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