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动态
(陕西工业展 中工丝路峰会 获讯)从昔日的 “有海无防”到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从曾经的 “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的70年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折射出中国装备制造业70年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造船业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量8172万载重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0.8%。2019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7%、51.8%和42.9%,从销售数据看称得上是实至名归的船舶工业大国。
稳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资产部副主任兼中船重工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嘉华不久前回忆船舶工业70年发展时表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通过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并借助前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初步基础。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78年,这是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在被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克服暂时困难从无到有,自力更生,基本建立了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第三个时期,从1979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南北船的前身中国船舶总公司为代表,大量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造船技术。第四个时期,2000年以后,中国三大主流船型的制造水平均走到了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70年,可谓道路曲折,困难重重,但成果斐然。 “从民船方面看,建国初期,我国造船工业处于末端,只会建造简单的铁甲船。70年后,中国的商船船队数量牢牢稳居世界第一位置。民船建造能力方面,从2005年以后,全球商船建造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在亚洲中国超越了韩国和日本。2005年以后,中国商船建造能力居全世界第一。
同时行业的规划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早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了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多年来,我国船舶行业的从业者立足实际,在船舶制造技术、材料研发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造船能力不断提升。
行业进入调整期
我国造船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造船工业由于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影响,直至2000年才重回全球最大船舶制造国宝座,目前我国船舶工业进入结构调整期,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018年,船舶行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全国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69.8%,比2017年提高11.5个百分点。骨干船舶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各有5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成熟,格局也在改变。2019年7月1日,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旗下8家上市公司同步发表公告称,控股股东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有重大资产重组调整,预计南北船将合并,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工业行业集中度,加大船舶工业国际地位。
中国船舶工业70年发展成就辉煌。但不容忽视的是,近10年来船舶工业进入 “寒冬”,发展异常艰辛,中国船舶工业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10年中,去产能、兼并重组、破产转型成为中国造船行业的主旋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近两年造船业逐渐走出低谷。
此外, “在建造顶级豪华邮轮、LNG等高附加值船舶方面,国内的建造实力和流程工艺还不够成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船舶企业除在散货船和支线集装箱船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在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型原油船领域和已经取得技术突破的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斩获较少,在大型LNG船领域订单更是悉数旁落。
为此,中船重工将豪华邮轮、LNG船等高附加值船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引进技术、团队等方式快速提升建造能力,补强中国船舶工业短板,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强国。
新时代向智能装备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船舶已不单单只是承载人们人生理想、家国情怀的诗意象征,也逐渐成为了大国崛起过程中军事、工业、国防力量等的重要载体。
除了传统的船舶建造外,中国在深远海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智慧海洋装备上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国家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下水以及世界先进的钻井平台A5000交付等,都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深海装备制造方面已经拥有了相关经验,并且制造智慧海洋装备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
编辑:中工丝路峰会 陕西工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