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731 5747

工信动态

7月份关键经济数据将揭晓,这一指标有望年内首次回正

来源:本站 时间:2020-08-13

7月份一系列重磅经济数据正在陆续公布,继进出口、通胀、信贷增速之后,工业、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在8月14日(本周五)发布。

一般而言,7月份是观察和预测中国三季度及下半年的经济走势的重要窗口,尤其是我国二季度GDP由负转正之后,7月能否延续这一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印证中国经济是否真正地从疫情冲击中摆脱出来并走向正轨。

从已发布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进出口数据、信贷数据来看,经济延续稳步复苏的态势。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我国经济在持续恢复,7月份工业增速可能进一步回升,基建、地产投资单月增速仍维持偏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有望转正。

不过,经济稳步复苏依然需要政策加力提效。专家表示,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重点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还需更为紧密和协调,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

出口今年首现两位数增长

2020年8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85,连续五个月反弹并创两年来新高,所有经济学家均预计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继续好转。中国银行陈卫东预计,三季度经济将在二季度的基础上延续复苏态势,GDP增长有望超过5%,全年增长2.5%左右。

国家统计局8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走高。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持续改善。物价水平在结构性波动中保持整体平稳,通胀总体可控,货币政策仍然具有较大空间。

8月11日,央行官网公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当月社融数据、信贷规模增量放缓,货币增速出现回调。业内分析,这既与趋势性因素有关,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逐渐发力,这不仅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精准纾困,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9.12万亿元,同比增长6.9%。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本月M2增速回落预示着货币政策已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从M1增速上看,本月6.9%的增速创下了2018年5月以来的新高,或说明企业资金运用的活跃度提升,经济恢复将持续向好。

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发布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延续稳中有升的走势,连续五个月在临界点以上。

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小幅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回升态势。生产端和供给端指标均保持回升态势,表明制造业的恢复、回升是全面的,生产运行循环是畅通和趋向加快的。但从主要指标回升幅度看,总体仍然偏低,表明经济回升的力度还不够强劲。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工程机械行业持续高景气。今年上半年,全国售出的17万台挖掘机相当于此前挖掘机销量较高年份2011年的全年总销量。机构预测,7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40%以上,工程机械景气度淡季不淡,市场表现大超预期。作为基建项目投资的先导指标之一,挖掘机产销量明显回暖,预示中国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快。

从8月7日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来看,7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1.6%,这延续了6月份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的良好态势,出口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劲韧性,支撑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有力拉动了外贸的回稳。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涵认为,下半年海外经济爬坡或拉动中国出口。二季度中国出口偏强,一方面有前期防疫物资出口拉动,另一方面海外经济在后面的恢复也带动了外需。虽然海外疫情有二次反复,但全球经济活动整体仍是恢复的走势,可能会继续支撑中国出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8月11日表示,实现今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全年经济增长率需要达到4%以上。综合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可以看到,疫情冲击叠加原有的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艰巨。

消费增速有望回正

上月公布的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8%,8月份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结果显示,经济学家们预计7月数据将回升至0.34%。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7月当月消费增速有望转正,原因有三:一是国内疫情稳定,各地消费活动重启进程明显加快,旅游、文娱活动等按下“快进键”,消费活跃程度提高;二是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左右的汽车销量,7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6.4%,较上月增速大幅提高4.8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将拉动总体消费增速近2个百分点;三是前期宏观政策效力落地实施后,经济修复加快,其效力正逐步显现,刺激消费支出增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认为,汽车零售止跌回升,零售行业指数显著上升,消费增速有望回正。7月以来零售行业指数显著回升,互联网零售指数持续走高,月均超过了16000点。电子产品、家庭用品、家用电器、建材类指数回升;全国影院开放,7月下旬电影与娱乐业指数出现上涨。综合判断,预计7月份消费仍然同比增速回升到2%左右,今年以来首次回正。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随着国庆黄金周以及中秋节等时间节点临近,我国即将迎来下半年消费旺季,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将快速增长。整体来看,下半年消费回升的速度将比上半年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更加明显。

投资方面,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的经济学家们预计,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值为-1.53%,较统计局公布的6月值(-3.1%)上升1.57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年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超长梅雨季,多地爆发洪涝灾害,一定程度拖累基建、房地产项目进度。就高频数据看,自6月底进入淡季以来螺纹钢、水泥行业价格同比呈现季节性下行,库存仅小幅走高,数据并未出现明显的恶化。从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来看,7月份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依然保持高位,基建、房地产的开工项目仍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制造业投资方面,近期需求改善好于预期,工业企业利润亦明显回升,7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有望继续提高。

除了需求侧的消费和投资,供给侧的工业生产增速也将小幅加快。近期南方洪灾可能使部分地区的生产活动受阻。不过,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整体经济进一步回暖,可能抵消了洪涝灾害的影响。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加快至5.2%。

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当前,虽然经济在持续回升,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8月6日称,应当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展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也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稳定复苏轨道且复苏基础扎实,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大大提升,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显著制度优势。

但也有专家指出,经济内生动力仍然偏弱。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经济还没有摆脱疫情的影响,目前的增长是政策对冲作用下的结果,是来自外部力量作用下的结果,不是来自经济体内部动能的释放。

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媒体上表示,非常关注影响当前经济恢复的一些问题:一是消费的恢复相对滞后,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2%,比去年下降8个百分点。二是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投资增长的制约因素有所放大。三是需求端的恢复速度弱于供给端,消费的恢复速度弱于投资,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四是当前稳企业保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另外,受贷款、债券融资增长较多,GDP略有下降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年的宏观杠杆率比去年会有上升。

“但总的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并没有改变,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延续复苏态势,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易纲说。

经济稳步复苏依然需要政策加力提效。王涵认为,中国经济的爬坡期仍未结束,疫情后外部环境或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在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政策或将更加关注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内大循环。央行货币政策重心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着力支持实体融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六稳、六保”政策逐渐落实;中期看改革红利,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其中资本市场是改革中枢环节。

伍超明告诉记者,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底气和条件的。一方面,前期货币政策效力将集中显现,如上半年社融新增20.8万亿元,同比多增6.2万亿元,巨量资金和大量基建项目将拉动投资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下半年财政发力空间充足。为对冲疫情冲击,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空间明显增加,如果将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并看,今年包括一般公共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和调转结余资金(剔除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财政部分)的广义财政赤字规模合计达11.2万亿元,较2019年提高5.68万亿元,且1-6月份广义财政赤字差额为3.4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三成左右,预示着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可以高出广义财政收入7.8万亿元,财政发力空间较大。

张立群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密切跟踪监测。财政政策提振投资的效果仍需大力增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还需更为紧密和协调。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前提下,预计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支持下的较快回升轨道,在此基础上,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自此,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张立群说。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陕西工业展  中工丝路峰会